改革开放40年
前言:大学是青年追寻梦想的摇篮、独立生活的起点。在这里,青年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成长,走向未来。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时代变迁,变化的是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变的是青年人所拥有的拼搏精神和青春力量、力求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的奋斗初心。
几代人的大学记忆(之一)
拖拉机和宝马的故事

见证了几代学生成长的拖拉机如今已完成历史使命静静待在库房里

今天的汽车实训课堂

王旭正在实训室里操作
12月11日,今冬的第二场雪悄然而至,理工的校园格外的洁白清新。在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实训室里,王旭正在认真准备专升本的考试。2019年1月份,他将走出国门,远赴万里之外的德国参加中德诺浩汽车文化研学营。14天的行程不仅有汽车制动装置的拆卸组装、在制动试验台上进行制动装置故障诊断、发动机的废气测试、实际运用 Bosch KTS 540 在不同型号汽车进行故障诊断练习等实操训练,同时还有参观开姆尼茨工业博物馆、考察莱比锡宝马汽车生产工厂、参观各个生产环节及生产车间等活动,王旭对此行非常期待:“想知道德国的汽车实训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97年出生的小伙子是我院中德诺浩201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他入校时,我院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已经非常成熟,师资、实训室、课程资源都是采用的是德国标准,实训用的是奔驰宝马,培养的是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汽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了学校的实力支撑,王旭与搭档刘天成经过艰苦的训练,在2018年5月13日的全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当中,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国赛一等奖第四名的好成绩。一同比赛的是从全国职业类院校选拔出来的53支团队同台比武,堪比“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的“华山论剑。”大赛给予他们别样的体验过程,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新的选择,刘天成已经毕业到中德诺浩公司入职,从事专业的新能源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对王旭和刘天成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学习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对于40年前的年轻人来说,由于大学录取比例低,而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和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一度出现中专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
1982年,工会副主席李献华是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我院的前身之一)的一名学生。据他回忆,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院的前身之一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集中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生源。当年82级农业机械化专业一共录取了4个班,拖拉机汽车维修1个班,一届才200多学生。“那个时候哪有这么好的实训设备,当时资金少、教具厂也少,教学中主要以挂图为主,平时练习的习题和考卷都是手写油印的。所谓油印,就是将蜡纸覆在钢版上,用铁笔在上面刻字,然后再滚上油墨印刷。现在的同学肯定都没见过。有一个实训的用的车架还是老师一点一点从实体拖拉机上锯下来的。”学校里没有暖气,赶上像今天这么冷的天气,进实训室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烤烤火暖和暖和手,才能开始维修作业。在没有举升机的年代,学校院子里挖了地沟,维修的时候把拖拉机开到地沟上去,人钻到底下维修,弄一身机油、一身泥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实习的时候除了去农机站,还有机械收割实习,就是去农场帮老百姓收麦子。虽然当时同学们的条件都不好,去食堂只吃一毛五的菜,但是人都比较踏实,很努力去学习,珍惜这个机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四十年栉风沐雨,人的容貌发生改变,生活发生改变,但很多人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的奋斗精神不变,很多毕业后留校,成为我院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