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谭万存老先生珍藏的医典
在济宁市汶上县一家古色古香的中医药馆内,悠悠传出古老的读书声———唱书歌子,晦涩难懂的古代医典在淳朴的方言唱腔中变得温柔敦厚,润泽心田。一直以来,吟诵采录到的多为诗词文赋,此次能够聆听到中国古代医学药典吟诵,让人激动不已。

谭万存(左一)李志华(左二)魏学成(左三)
2019年6月22日,山东省教育厅研究员、山东省语委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李志华和山东教育社副社长兼山东教育报总编魏学成,携山东传统吟诵普查工作省直采录组张涛、陈桂珍及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采录组温柔、李飞、王昌健,来到济宁市汶上县的谭康堂。
谭氏中医,诞生在古镇南旺运河沿岸,源自清朝中叶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是世代家族行医的老字号。我们此次采录的对象是第四代传人谭万存。
谭万存,1951年生人,自幼跟随父亲学医,虽未曾上过私塾,但《医学三字经》《易经》《医宗金鉴》都是老爷(外祖父)口传心授。据谭先生回忆,老爷念过私塾,教授的时候好吟唱,老爷认为这样便于记忆,让后人把中医的东西当做语文去背诵。谭万存老先生便是按照老爷的调子,传承下来这些珍贵的医典吟诵调。

李志华主任为谭万存老先生书写吟诵普查证书
谭万存老人年已68岁,但步履矫健、神采奕奕,谈起几十年前的生活经历思路清晰。在我们采录的三个多小时里,谭万存老先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先后为我们吟诵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张仲景的《伤寒论·序》,《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等。这样的吟诵时间之长独特丰富,极其罕见。
在吟诵《十二经络歌诀》时,一边轻吟唱书,一边用220伏的电压通过自身转换,发生感应电流进行人体生物电经络疗法,单这一个治疗加吟唱就四十多分钟,吟唱与治疗相结合的示范,相得益彰。

谭万存老先生一首握着220伏的火电一边为患者治疗,一边轻吟唱书
老先生的方音吟诵调是我们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他的火电疗法是中医经络穴位与现代电疗相结合的创新性疗法,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谭万存老人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身体健康,然后才能把融会贯通的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
山东省传统吟诵采录工作采访过150多位私塾老人,吟诵内容多为读私塾时念过的蒙学、四书五经,诗词文赋等,此次采录是之前从未涉及到的中医药领域,这是传统吟诵采录工作的一个突破。

散发着淡淡药香的老药斗子
老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为何秀才学中医这般容易?我们现代人学中医却晦涩难懂、难于记忆?这便是因为,中医不单单是医学知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文化,滋养着中医药的发展。“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藏象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想要打开中医药的“摩斯密码”,就得先“解码”———从背诵吟唱医药典籍开始。
谭先生回忆父亲曾教导他们,中医行医有三本古老的必读之书:《易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中医理论来源于历代医疗经验的总结,但其根基是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将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和典籍融会贯通,才能了解中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这也更好地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李志华主任表示,采录行动是山东省语委、山东省教育厅的一项重点工作,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央两办精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贯彻、落实。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寻找中国古代的读书方法。传统读书方法在几千年学习古代经典过程中形成的,在鲁西南也叫“唱书歌子”,以唱书的形式来表现,主要是因为古代经典艰深难懂,需要反复背诵,通过长声慢吟,便于理解内容、便于记忆。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结晶。现在会这种技能的大部分是那些八九十岁上过私塾的老先生。经过我们这两年的采录,山东省大约采录到了150多位老人,其中会吟诵的有七八十位,建立在不同方音基础上的吟诵调有二三十种。都是吟唱传统教育的儒家经典。缺乏的就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养生哲学、中医哲学,包括医集、药典、治疗和药物歌决等内容的吟诵,吟诵采录从全国到山东省,医典吟诵都十分缺乏。这次田野采录的史料是将吟诵与治病救人实际效用结合,有很大的科研价值和推广价值。尤其是中原官话系统鲁西南方音吟诵,是古代中原雅音吟唱古代医典的一次精彩呈现。
魏学成主编表示,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可以说,无吟诵,不成诗。而这次采录,非常好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清吟可愈疾,携手暂同欢。”吟诵本身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又与中医理疗相结合,可谓是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的魅力。

谭万存老先生为采录工作题词
采录持续了近六个小时。快结束时,谭老先生请他年仅6岁的孙女,为我们诵读《医学三字经》,声音稚嫩的小朋友对所诵内容还似懂非懂,但是我们在她只小的身影上,看到了炽热的火种,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种子正在重新回归家乡的土地。(文/温柔 )

谭万存老先生的孙女诵读《医学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