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2024教师节快乐——《我心中的好老师》

2024教师节快乐——《我的从教故事》

震撼首发!山东理工职业学院2024年AI招生宣传片

图说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入选山东心理学会理事单位

硕果累累|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群成果展示

2025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理工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理工故事 >> 正文

刘惠:为无声世界里的儿童带来欢声

来源:文字: 摄影: 编辑:秦晓宇审核:
2024-01-08 11:23

刘惠,女,1977年4月出生,汉族,研究生学历,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师,正高级经济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自2012年至今,连续三届担任济宁市政协委员、任城区政协常委。

她自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特教事业。多年来,累计帮助2800余名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康复后的孩子不仅能听会说,而且在各项能力上接近或达到同龄健全儿童的水平,目前他们已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中有11名孩子升入普通大学,为众多不幸的家庭燃起生活的希望。至2022年入职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担任教师以来,积极承担特殊儿童心理学、言语治疗等方面的教学课程,工作积极,教学创新,为培养更多高层次特教人才、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砥砺前行倾心致力于特教事业

2005年,刘惠主动放弃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在济宁市创办了第一所聋哑儿童康复教育机构,从此,她把心血和汗水全部投入到特教事业上。每天,她要教导孩子们做唇操、舌操、呼吸操,反复进行发音、听训等训练。无数次的对着孩子用手势、口型和表情引导,一点一点的帮助孩子定口型、摆舌位、正音调。这种训练每天都要重复几十遍乃至几百遍,每天累的口干舌燥、晕头转向。不仅白天忙着上课,而且像母亲那样昼夜照料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由于工作忙,女儿无人照料,发生深度烫伤、做植皮手术时她都未能守护在女儿身边。为了方便照顾好孩子,她和丈夫、女儿曾在教学楼地下室住了三年多,由于黑暗潮湿,患上了严重的腰脊椎风湿病,经过三年多的治疗,她的病才得以基本康复。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长期资助17名特困残疾儿童,为其承担生活费达21万余元。“只有聋哑儿,没有聋哑人”,这是她一生的梦想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多年来,她把艰苦而枯燥的特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把理想和信念化为让孩子们开口说话的责任与动力,不计得失,不为社会上的利益所驱动,不言弃、不放弃,始终爱岗敬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其事迹很快被传颂,社会上称她为爱心天使、“孔孟之乡的安妮.莎莉文”,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与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市劳动模范、省市五四青年奖章、省市三八红旗手和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山东省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5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二、锐意进取,在特教事业中取得骄人成绩

她多年如一日,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在繁忙的工作中从不懈怠,孜孜以求,业务技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康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先后荣获首届山东省听力语言康复专业论文一等奖,全国首届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感悟单项奖第一名,代表山东省参加团体赛荣获全国总决赛第二名。经过严格考试,她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听觉口语师,被授予“山东省聋儿康复学科带头人”。2012年,她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听觉言语康复科学系研究生,不断探索,立志为特教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多年来,她一直担任山东省听力语言康复协会常委,被评为“十一五全国、全省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8月,又当选为山东省残疾儿童康复学会听力言语残疾儿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人力资源高级经济师、正高级经济师等职称,荣获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高层次人才“山东惠才卡”。

三、踔励奋发,勇于开拓创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特教经验,形成了“特色化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三位一体、十种特色”。“三位一体,即:对残疾儿童实施精准康复、快乐康复、全面康复一体化。精准康复就是采取集体训练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每个孩子的个人差异和康复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做到一人一档案,一人一目标,一人一方案,确保孩子康复到最佳效果。快乐康复,就是针对残疾儿童性格易孤僻、暴躁等特点,在强化言语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围绕快乐康复,相继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惠泽小凤凰听障儿童艺术团”(在康复机构中第一家),建立了心理咨询基地、家庭教育基地,开设了心里沙盘课,绘画课、音乐课、舞蹈课、珠心算、演讲课、国学教育课等,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康复,在康复中快乐,以此打开康复之门,加快康复的效果。这一做法,最早得到国内著名专家的认可。全面康复,就是以“脱残育才〞为目标,实施医、康、教结合,康复后的孩子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也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十种特色〞,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技术,增设了十种特色的教学配套项目,即:台湾雅文教学法、听觉口语法、言语矫治、认知能力提升、心理沙盘疗法、口肌定位治疗、音乐治疗、感统训练、亲子同训、融合教育。通过十种特色课,从单一的康复教学逐步走向多学科的康复教学体系,听障儿童功能性康复率达到100%,康复的年龄从两周岁提前至5个月。

为了解决残疾儿童“入园难”“入学难”问题,2023年,她又举办了全省第一家全日制特殊教育幼儿园。在教学中,认真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坚持康教结合、康教融合,对残疾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在师德建设、特色化教学、改善办园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坚持以文化育人,用新时代特教理念筑起师生的特教梦想

一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相继建立了党史国史教育室、党员活动中心、家庭教育基地、校史馆、升旗台等教育阵地,经常开展活动,成为学校师生和社会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好阵地。二是以文化铸魂,打造以“大爱”为核心的康复文化。建立了“全国首家残疾儿童爱心图书室”,藏书近3万册。从教学楼大厅到每个楼层、每个教学室,都设有小书吧,引导师生、学生家长多读书读好书。2023年11月,在省残联、省教育厅、省文化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首届山东省残疾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中”,学校师生自己创作的,由两名残疾儿童诵读的红色文化故事,分别荣获少儿组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是开展国学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她坚持把国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师生的必修课,融入到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康复教学中。开设了国学课,在教孩子学习语言的同时,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等,为他们幼小的心灵早早播下中华美德的种子。开展了礼仪教育、励志教育、爱心情感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等,把爱的教育贯穿于师生日常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更多新时代的好少年、好老师。2017年先后举办了七场网络在线“朗世界.读精彩一‘童年星梦想’全国听障儿童朗读者大会山东惠泽语训专场”,有70余名老师和听障儿童参加朗读大赛,北京著名专家亲自在线点评,近千名师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在线聆听。通过层层筛选,学校师生到央视的舞台上参加了“全国听障儿童朗读者大会”,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承办单位”奖“全国听障儿童优秀朗读者”奖。

五、永攀高峰,为培养高层次特教人才开创新高地

按照党的“二十大”和“十四五”特殊教育有关要求,要坚持以残疾预防为先导、精准康复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早期干预、教育康复、医疗康复、社区康复与家庭康复相互衔接,实现残疾预防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体系全覆盖,构建全人群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为了培养更多高层次特教人才,打造特教服务专业化、高端化新高地,学校开设了特教课。她至入职担任教师以来,坚持刻苦学习,积极工作,认真教学,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工作实践、教学经验与特教理念、特教理论紧密结合,深入浅出,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有效。她还担任了学校实训基地义务讲解员、非学历教育联络员等工作,均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助推非学历教育和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六、倾心公益事业,让爱洒满人间

她带领志愿者成立了“爱心帮帮团”,为困境儿童开展系列帮扶活动:一是走访慰问自2020年以来,先后走访憵问了50余户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二是送教上门。针对年龄大、文化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难以掌握家庭康复技巧的爷爷奶奶们,她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定期到孩子家中帮助开展家庭康复。三是重点帮扶。对特殊困难家庭开展重点帮扶。例如,学校有一位残疾儿童家庭极其困难,她先后为孩子送去生活物品十余次,资助资金达一万余元。四是助力入学。与驻地学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帮助40余名孩子就近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抗疫期间,她带领教职工发起“抗击疫情、情暖一线”爱心捐款活动,为柳行街道、观音阁街道抗“疫”一线工作者送去3万余元的防疫物资,看望了50余位有特殊困难的残疾儿童。多年来,在特教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先后为6名多重障碍儿童解决学费,为60余名困境儿童解决生活救助费,达20余万元。

她参加了济宁市“巾帼创业导师热线咨询”“慈善义工团”、 志愿者活动等。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多次走进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和贫困家庭,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达500余人次。2016年3月,被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济宁大道37号
  • 邮政编码:272067
  • 办公室电话:0537-3617778  3617779
  • 招生电话:  0537-3617788  361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