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预赛济宁站的比赛在我院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由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院承办,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山东的8个院校共12支队伍参加了预赛的选拔。本次预赛设置了理论和法规考核、设计与加工技能、组装与调试、任务操控技能等四个模块。据了解,我院已连续两年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济宁站的预赛选拔。
上午八点半,12支参赛队伍24名参赛选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进入图书馆创客中心。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参赛选手开始闯第一关,进行理论考试。20分钟的理论考试结束后,紧接着进行了编程与逆向建模的考核。只见每一支参赛队伍的两名选手,一名选手手拿扫描仪扫描飞机模型,一名选手操作仪器读取扫描的数据。获取扫描数据后,选手们重新回到电脑旁,开始进行编程。动作娴熟迅速,一刻都不敢耽误。


10点40分,选手们转战至文体中心的赛场,开始了无人机的组装与调试这一模块的较量。选手们找到各自工位,打开面前的无人机装调实训系统,密密麻麻的飞机零件与工作呈现在他们眼前。只见各位参赛选手娴熟地使用各种工具,各司其职,就像变魔术一下,将一堆零件,组装成一架架无人机。组装、地面站调试……仅仅用了35分钟的时间,我院参赛选手刘祥龙、李安续这一支队伍就顺利完成了,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了25分钟。“我们平时训练的难度比现在比赛要求的难度更高一些,所有整个过程进行地很顺利,裁判的查验基本为满分。”刘祥龙自信地说。


吃过午饭后,继续进行下午的比赛,固定翼飞机VR模拟飞行、四旋翼无人机海岛救援 、数控加工三项比赛分组同步进行。在固定翼飞机VR模拟飞行项目的比赛场地,每一队的两名选手要交替完成基本飞行、任务飞行、故障排除飞行三项任务,任务的完成多了一项难度,就是要戴着VR眼镜进行,选手们不仅要跨过山和大海,还要克服佩戴VR眼镜带来的眩晕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比赛项目。在数控加工区域,选手们所使用的机器加工仪器就像是一个大型“烤箱”,加工穿越机机架的过程就好似是在精心烹饪一道美食,选手们调试各种参数就像是加佐、调火候,只有恰到好处,才能烹饪出诱人的美食。随着机器发出“嗤嗤”的声音,一件件作品“出炉”了。


四旋翼无人机海岛救援赛项在篮球场进行,这是一场有意思的比赛,选手们此时化身为“superman”,通过操控无人机、克服障碍将“手机”、“食物”等救援物资精准地投放到两个发出求救的小岛上。救援,刻不容缓,在这一赛项的比赛中不仅考察选手们投放的精准度,还有飞行速度,我院的参赛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救援”。


FPV竞速飞行比赛,参赛选手们像是在进行一次无人机的特技表演。选手们缓缓启动无人机,然后按照规定的路线水平8字穿越直径为95厘米的圆环,并飞行穿越2次,而且其中的3号圆环不停地在转动,难度相当大。无人机迅速穿越圆环的瞬间,让大家为选手们捏一把汗,若出现挂网或摔机的情况,大家为此感到可惜。整个“特技飞行”的过程,都需要学生们戴着FPV眼镜,以“第一视角”飞行。完成穿越后返回起降点时,所用的飞行时间便实时显示出来,成绩便也一目了然。“48秒,这是训练以来最好的成绩,没有让大家失望。”我院参赛选手谢孟青擦了擦手中的汗,紧张的心在无人机返回起降点时放松了下来。


经过一天紧张的比赛,12支参赛队中前7名获得了决赛资格。其中,我院两支参赛队伍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三名的成绩拿到了决赛的入场券。济宁站的预赛选拔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进入决赛的选手们还没有结束,决赛将在10月16日至17日在我院继续精彩上演,通过郑州、武汉、义务、济宁四站预赛选拔出来的33支晋级队伍将开始新的比拼。(文/庄子帆 学生记者/孟雪倪 汪正洋 摄影/刘金源 刘项羽 李安政 彭学嘉 田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