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文为媒,加强中外青年学生人文交流。9月28日下午,140名中外学生来到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大餐,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体验从中华武术-查拳中拉开序幕,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丝毫不减大家观看的热情,黄莺落架、进步轰、鹞子抓肩等查拳表演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刚走进美术馆,一幅幅大红色的剪纸作品就吸引了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哈立德。在老师的指导下,哈立德饶有兴趣地拿起剪刀,从纸的折叠到剪刀的运用,认真地跟随剪纸老师学习这门中国的传统技艺。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窗花剪纸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家通过动手的形式更近距离地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领略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挥笔书胸臆,泼墨中国情”,在书法体验区,书法老师深入浅出地从基础的执笔方法、书写姿势谈起,从汉字与书法、书法的艺术赏析两个角度展开,进行了具体的作品展示及现场示范。随即中外学生们纷纷挥毫献墨——俨然端坐,紧握毛笔,真切地感受着“气”和“力”在笔尖的游走。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张咪从小就受爷爷的熏陶,喜欢书法,她书写的“道”字不仅得到了书法老师的赞扬,也让现场的外国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她表示回校要把中国的书法教给更多的留学生,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蘸墨、拍打、力度均匀一些,对,很好”,我们的非遗大师在简单介绍拓片之后,正教给中外学生如何传拓,大家听得仔细,做得认真。传拓,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技艺,以水墨为主要材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理念以及道法自然、气韵生动等传统艺术准则,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结合。在这里,中外学生穿越了千年历史,与文字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体验了“纸墨间的黑白世界”。

在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京剧,而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也是五彩纷呈,绝妙新奇的。京剧脸谱有什么讲究?不同的脸谱代表的含义有何不同?如何画脸谱?我们的京剧老师为中外学生一一揭开了谜底。随后,大家体验了一把特殊的化妆方法—画脸谱,整脸、三块瓦脸、碎花脸、象形脸等,不同的脸谱使用的色彩不同。在老师的指点下,大家拿起画笔,在空白脸谱上填色细描,有的刚一完成,就立即戴上玩起了自拍。

对于外国学生们来说,中国文化一直是神秘的。木匠师傅发给体验者2个木制的“鲁班锁”,6把榫卯结构的椅子让大家现场组装,不见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奥妙无穷。小小的木块,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

在我院文创集市,我们见到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学校的外国女孩夏雨柔,她正哼唱着多年前中国朋友交给她的那首《沧海一声笑》,说到今天要学习用古琴弹奏这首曲子,别提有多高兴了。她迫不及待地拨弄起面前的琴弦。虽然还不是那么娴熟,但每一弦都表达了对古琴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在古琴乐音的萦绕下,动静相融,韵味高雅,使大家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和谐包容之美。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没错,这就是形容的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老师为大家上演了《石敢当》和《蛙鹤龟》两部皮影戏。大家看得拍手叫绝,观看后还模仿着老师操纵起了皮影戏,不亦乐乎啊!



除此之外,中外学生还体验了传拓、投壶、糖画、茶道等传统技艺。大家意犹未尽,对这次文化传统体验赞不绝口。这次体验之旅不仅加深了中外学生的友谊,也让中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感悟,纷纷表示要将继续学习和钻研这些精妙的技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文/刘亚飞 图/袁琳 杜京鸿 庞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