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大学记忆(之四)
岁月流转——不同的电影院 同样的幸福感
上世纪80年代,大学里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课余时间除了去图书馆看书,去操场打球,最高大上的应该是放电影了。从日头偏西等到夜幕降临,露天广场开始熙熙攘攘变的很热闹,在电影开始前的调试阶段孩子们在投影机前玩手影是电影播放前最快乐的事。一些飞蛾不时在放映机射出的光柱里飞来飞去,当放映机开始转动并向幕布射出一道光束,出现“某某电影制片厂”字样时,瞬间全场变得鸦雀无声。这一幕情景,是人们对改革开放之初看电影的集体记忆。

露天电影院——曾经的理工“老同学”独家记忆
那个年代有的大单位、国企,看电影是一种员工福利,据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敬福回忆,当时会搬着凳子到山东农机化学校对面的山东拖拉机厂去看电影,那个时候看电影就是一种奢侈享受,影片数量虽然少,但绝对振奋人心,比较经典的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至今还念念不忘,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奇袭》等等。有的基本上能从头到尾背下来。后来的影片有《小花》《少林寺》等等经典影片,电影放映的时候,银幕前坐满了人,有时候去的晚了抢占不到有利地形,盛夏的夜晚看着电影甚至淡忘了暑热的感觉,过去的那些日子平淡简单,但快乐也是如此简单。
新建成的“高大上”的校园电影院

校园电影院外的“星巴克”

观影的时候可以买上一杯醇香的咖啡

很Q的水果蛋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和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食粮越来越丰富,如今,露天电影、大礼堂、硬邦邦的座椅,这些老式的记忆已不再。我们学院81-2也引进了电影院,不仅有舒适的空间感受,还有3D立体环绕声的全场音响效果,可以说,身在其中,如临其境。该影院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的通知》要求,大力发展校园院线,提供优质片源,力求增强优秀电影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加强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而且,在校大学生看电影票价要低于市场价。看电影,不再是奢侈的事情。(文/陈锐 摄影/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