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宝藏”(一)
1930年的红色报纸

图书馆典藏云集,走近书架,斑斓的封面是知识殿堂的大门;走近图书,阵阵的墨香是知识殿堂的华灯;走进文字,华美的文采是知识殿堂的钥匙。当电视、网络信息还没有被开发的时代 ,书便是领先一步的大众传媒。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我院6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图书馆见证了一代代学子在书海里徜徉。无论是世人瞩目的名著,清新似水的散文,还是富有哲理的中外诗篇,读者在满室的书香中享受心灵的安逸。在这里,没有喧闹的声音,只有轻轻的翻书声。只要你来到这里,总会有所收获。

亲爱的同学们?你可知道我院图书馆里藏有创刊于1930年的第一家中共中央机关日报《红旗日报》和创刊于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红色中华》影印本?这几本历经88多年的红色报纸是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的,但仍保持了原创风貌,不失珍贵的历史价值,穿越88年岁月,留存至今的红色报纸让人触摸到党的事业历经坎坷、走向辉煌的历史变迁,成为后人追根探源重要而可靠的史料。

《红旗日报》于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分社论、专载、专论、各地通讯、革命根据地来信、莫斯科通讯、欧洲通讯、国际消息、红旗俱乐部、我们的字典、短斧头、小说等栏目。经常为该报撰稿的有李立三、关向应等。《红旗日报》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诞生出版,曾受到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合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当局组成了搜查队,前后对该报的发行人员逮捕至40-50人之多。封闭承印机关3次以上。导致《红旗日报》于1930年9月被迫迁至上海市外。虽然有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但是上海工人阶级仍然对《红旗日报》表示了极大地热情和支援。当时上海几乎每一个工厂、每一个有赤色工会的地方都建立了该报的代派处和通信员。铁路工人、海员工人、邮政工人、纺织工人都热烈的帮助了《红旗日报》的发行。《红旗日报》根据发展和群众要求,还出版了副刊《实话》,《实话》为5日刊,内容为:1、传达党的路线,详细的加以解释,并供给各级党部及革命团体使用;2、党的策略和战术的详细研究;3、详细的讨论当前政治上的问题和指示;4、实行自我批评;5、搜集各地方的经验和教训;6、介绍苏联共产党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宝贵经验和教训;7、设置讨论栏,讨论路线上、工作方法上的问题。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党报,诞生于中央苏区最艰苦的日子。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伴着隆隆炮声在江西瑞金开幕,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同日成立,同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创刊,与红中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第一任主笔周以栗,继任负责人先后有王观澜、杨尚昆、瞿秋白等多位中央党政各部门负责人。《红色中华》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结合苏区和民众的实际,有效地运用歌谣或歌曲、诗歌、戏剧或活报剧、漫画、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浅显易懂的语言,活泼直观的手法,铿锵有力的话语,不断地向苏区军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宣传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1934年,两百多期《红色中华》报由挑夫挑着,和中央红军一起踏上长征路,走完了二万五千里。1935年11月在陕北瓦窑堡复刊,并于1937年1月29日改为《新中华报》。


整理/陈锐 摄影/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