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21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

大美理工 成就大国工匠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

图说

高新区法院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就建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召开座谈会

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张波一行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调研知识产权工作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研讨

理工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理工故事 >> 正文

非遗大师讲堂之二:体验方寸间的汉字之美

2019-12-04 15:34

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篆刻人一手持金石,一手持刻刀,精雕细琢后,方寸之间,气象万千。12月4日,我院的同学们又近距离体验了篆刻大师李合勋带来的金石之美。

李合勋,1967年生,山东省淄博市人,济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东鲁印社副社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先生,精心揣摩,潜心苦练,逐步形成了精细、秀雅的篆刻风格,作品先后发表于《篆刻》、《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并多次入展首届煤矿职工篆刻展、2010年国际“孔子艺术奖”大展、2011年红旗颂、庆祝建党90周年山东书法精品展、“南潮北风”2012南北书坛精英联展等,获得了广泛好评。

这是第二次见到李合勋老师,上一次是在我院举办的来华留学生孔孟文化节上,李老师向外国留学生们现场展示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留学生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兴趣。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有着醇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今天,李合勋老师从篆刻工具的准备,到钩摹印稿、打磨印章,从执刀刻印的方法,到如何钤印,仔仔细细的向大学生们进行了讲授。不仅仅是一堂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课,给同学们带来的更是专注做一件事的恒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之所以能在方寸间体现万千的美,关键在于笔、墨、砚、砂纸、印床、印规、印尼、棕刷等一系列细节的完美结合。首先选择石材,用砂纸打磨印面,以方正、光洁为宜。然后设计印稿,要在章法的安排、边栏的处理和篆法的选择上进行比较和推敲。艺术是相通的。看到李老师的书法示范,不禁感叹: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一笔一划,书法、篆刻,是对人涵养的修炼。对于初学者,李老师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风油精上石法。将打印好的印稿剪下来,正面(就是有字的那一面)对着石面按压出四个边的痕迹,这是为了定位,让上石的位置准确。在石面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风油精,将刚在准备好的印稿扣在印面上,这时可以透过纸面看到字迹,把一整张餐巾纸叠成四层盖在印面,用毛笔的笔杆在餐巾纸上不断的打磨,保证印稿上的墨迹与石面充分接触,风油精起作用将纸上的墨迹褪到印石上,等到风油精的油份基本被餐巾纸和印稿纸吸干,揭下印稿纸,印稿已完成上石。

接着就是篆刻阶段了,尖锐的刻刀与坚硬的石头碰撞,遒劲而又柔美的线条在石面上逐渐立体。篆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朱文和白文。阳刻的字叫的朱文,就是刻的字是凸出的,刻字时把字边上的料挖掉,只留下反写的字,章刻成后,沾了红印泥后,字显示“朱文”,阴刻的字叫白文,就是刻的字是凹进的,刻字时把反写的字挖掉,留下字边上的料,章刻成后,沾了红印泥后,字显示“白文。用棕刷刷尽印面上的石屑,最后印在李老师现在书写的篆书作品“择善而从”上,苍劲有力、方圆相济的篆书作品与博大精深的经典相结合,在场同学都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延伸阅读

我国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印者,信也”,私人的印章即私印是人们交流的信用保证;官方的印章即官印则在信用之外增添了权力象征色彩。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形成典型的汉印风格。隋唐时期鉴定书画作品者流行在其上盖鉴藏印,它的使用是印章和书、画作品结合的滥觞。宋代“文人画”盛行,印章由实用而开始融入书画作品中,逐渐发展成为篆刻艺术。相传书画家米芾就曾自己篆刻印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创造了“圆朱文”篆刻艺术新形式,画家王冕开始使用花乳石刻印。石材的广泛运用为文人们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清时期篆刻发展成了具有独立性的艺术门类,与“诗、书、画”并称;产生了许多篆刻艺术大家,形成了不同的篆刻艺术流派,成为了印章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今天,篆刻艺术更加繁荣昌盛,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采用是“中国印”,使中华民族传统的篆刻艺术走向了世界。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篆刻艺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文/陈锐  摄影/韩一帆)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济宁大道37号
  • 邮政编码:272067
  • 办公室电话:0537-3617778  3617779
  • 招生电话:  0537-3617788  3617789  36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