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学院邀请到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段鑫星教授来授课。这位大咖的主攻方向是心理健康,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师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她的到来为老师们传授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经验,还教授老师们如何进行情绪与压力管理。
理解心理 要懂“念”
心理学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对“心理学”的概念都有所了解,而段鑫星教授不从教材上的知识出发讲解,而是开始了说文解字,并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们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观点。“心理这个词并不能够解决心理学本身的内涵,但是我们中国人的心理,可以用‘念’来理解,念念不忘,一念之差等这些词代表的都是人们的心理,老师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存在于一念之间。”段教授说,这是学生们面临的问题,也是老师需要关注的。
通过江苏省一高职类院校学生酒后闹事的案例,段教授让老师们体会到了“一念之差”。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于前女友、前男友这种“生物”就未必有回响,可这种“念”是不可控制的,“转移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树立丰富的人生目标,前女友、前男友自然会成为人生的背景。”段教授用诙谐而现实的话题为当前大学生恋爱当面出现的问题解答了疑问。
四个关键词 “看透”学生
情感不仅仅是大学生当前面临的问题,生活适应、学业适应、自我适应等都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由此会产生出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敌对等心理问题。段教授从00后学生的特点出发,总结出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四个关键词:年龄、时代、人格、生活事件。
其中,段教授用较大篇幅给老师们介绍了人格这一关键词对学生的影响。人格是心理问题的核心,所有的心理问题从个体中都能从人格中找到原因,健康人格是有弹性的,成长的,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表演型人格的“戏精”、偏执型人格的“杠精”学生。“人格是很难被改变的,人格特点会深刻影响到人的行为,并通过行为慢慢变成人的底色。”段教授说,大学生的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容易形成冲动型人格,再加上活跃的高荷尔蒙,难以控制,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是攻击别人,因此引导学生的人格形成非常重要。
望闻问切 诊断学生心理问题
问题到危机只有一步之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如何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酿成大问题之前,消灭在萌芽当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预防、干预非常重要。段教授的“望闻问切”法为老师们支招。望:耐心倾听,闻全其声;闻:细心观察,望清其表;问:真心观察,问明其想;切:客观评价,切准其脉。“简单的概括就是清楚安抚、沉着冷静、保证安全、事态评估。”段教授说。
段教授讲到的心理问题干预工作的“1234”更为老师们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指明了方向。“1”是以安全为主,“2”是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关注自我,“3”是坚持安全、保密、有效原则,4个关键是观察、倾听、链接、结束。(文/庄子帆 摄影 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