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我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紧跟“课程思政”大局,8月28日上午,学院特邀顾骏教授,来我院作《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与实施》专题讲座。
顾骏,上海大学教授,独立策划人和自由撰稿人,课程思政首创者,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顾骏团队”主持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暨主讲,以“一院一课”的方式,为学校11个学院开设课程思政通识课11门,同步制作在线开放课程8门,出版配套教材4本。主编《大国方略》一书获评上海市第十一届中特理论通俗读物著作一等奖(2016年)。主持“创新中国”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教学团队获评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15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

顾教授做专题报告
不是思政课的思政课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现在教育部已把它明确与思政课程并列称之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且提出要建设课程思政队伍。
顾骏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大事了解的少,可对电子游戏、抖音等却了解的太多了,所以就在探索怎么把对国家大事、时事动态的关注引到大学课堂上,这便有了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的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
思政元素不是“加入”而是“激活”
顾骏教授特别强调,有些地方的课程思政,考虑的是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但是,其实很多专业课中原先就有思政元素,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它就“蛰伏”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激活”,这也是开发思政课程的重点所在。有些专业中果真缺乏思政元素的话,也不应采用“加入”的手段,而应是“融入”。让专业课与思政有机结合,而不是“硬塞”。
不管是“激活”还是“融入”思政元素,一定要起到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的双重效果,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教书育人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中学到大学从盒饭到自助餐
不知道你们的中学老师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你们就辛苦三年,进了大学就好了。”可正是这句话错误的引导了学生,使得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始陷入迷茫。
中学是基础教育,学生吃的是“盒饭”,什么时候吃,吃没吃完,都有老师管着,可到了大学改成了“自助餐”,没有老师再耳提面命的督促你复习预习写作业,吃多吃少都由自己来,吃惯了“盒饭”的大学生进了“自助餐”的食堂不知道该怎么选,所以才遇到一堆困难。学习没了目标,人生没了方向。老师管不管,怎么管?

思政课本身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但思政课本身也面临着挑战。学生思想是多变的,可理论政策却是稳定的。稳定的思政理论与多变的学生思想,这之间存在时差,而这个时差,就需要老师来克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己得吃透中央文件,才能设计反哺,而仅仅思政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吸收专业教师加入思政课的行列。
“九曲十八弯” 每一个弯都有价值
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偏重知识逻辑,忽视认知逻辑。专业教学中,很喜欢把知识按照逻辑线索拉成了一条直线。在自然界,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例如九曲黄河十八弯,但是反观我们的人工大运河,能多直就多直。因为不拉直工程量就会增加。所以老师们给学生的都是拉直了以后的知识逻辑。但是却没有时间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其实是人类探索过程中间逐步形成的。
这种形成过程中间肯定有波折,而这些“波折”恰恰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是怎么来的,了解人类思维中的长处和短处。这就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偏重知识逻辑,忽视认知逻辑。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需要老师给与路标,通过课程思政,我们不仅要让老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还要叫老师们学会如何教书育人。
“无效果不思政”
课程思政概念提出后,顾教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专业课中激活或者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而给课程的定位,一句话来说,课程思政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加入多少思政内容,而是达到多少思政效果。加内容却没效果等于0!
思政课一直在解决三个“入”的问题。“入耳、入脑、入心”。这里我再加一个——“入行”。我们的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前途在哪里?在大学里面稀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到底怎么安排?这就需要我们课程思政来引导,把它浓缩为一句话,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规划人生。
一句话,就是与国家民族共命运。这就是我们的课程思政,我们讲的效果,与专业课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多少无关,不要求每一章每一节都要有,关键是看最终对学生是什么效果,同学生的人生有什么关系。
所以不要把课程思政看成是上级指派的任务,根本上他是体现我们教师对学生责任心的要求,着眼点始终放在学生身上。把学生教好,是教师对国家最大的责任。
>>>>>>>解惑环节
疑问:思政课会被课程思政所替代吗?
顾教授解答: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的直接替代。思政课是主力军,课程思政是游击队。思政课在教书育人中始终是主阵地,是党中央国家最关注的一块领域。而课程思政是为了加强思政课建设开辟出来的空间。我们不能把思政课的内容打碎了以后放到各个专业课里面,思政课要上,还要上的比以前更好,根本上解决“三入”的问题。
疑问:所有专业都要融入课程思政吗?
顾教授解答: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的无限扩容。我们要做的是优化思政课效果,而不是增加思政课数量。我们的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贡献一流成果。所以不能简单的把所有课都扩展为思政课就万事大吉了。专业课还是专业课,它有许多学科的特点、专业的特点,不能削弱还要强化。把思政引入到专业课,是想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增加课程的效果。我们思政课缺的不是课时,缺的是效果。
再者,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的简单复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结合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简单地让思政课教师来把关来决定内容取舍的话,会出现许多问题。要善于利用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取得教书育人效果。
再者,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随意混合。我们毕竟是面对两个学科,都是严肃的。学科有逻辑,学科有尊严,不能随便拉来配对。否则话不但会形成“两张皮”,还会自相矛盾。
疑问:面对课程思政,专业课改如何转换策略?
顾教授解答: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缺乏感觉,心情急切,依样画葫芦,容易使力过猛,特别要注意分寸感。
下面是顾教授提供的六个小锦囊:
1. 明暗适度
思政元素渗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形的,好用比好看重要。
2. 多少适量
注意专业与思政的课时分配,避免“跷跷板”效应。思政元素的加入,应是有利于专业学习,如果只是占用时间,切勿太多。
3. 疏密得当
课程思政要统筹整个课程体系,避免单一课程负担过重,思政元素融入要均衡。
4. 高低适中
课程思政旨在实现“四入”,注重学生的接受和践行。除了“入耳入脑入心”,最后要“入行”。
5. 宽紧适宜
思政与专业在保证各自特性的基础上,相互结合。思政课老师,不可过于坚持自己认定的观念,一定要尊重专业课老师的学科性。
6. 动静适配
需要教授讲得好,更需要学生动起来。
(文/温柔 摄影/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