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来自巴基斯坦的塔雅布跟随着“一带一路”来到了孔孟之乡济宁,成为我院的一名留学生,一年多的时间,塔雅布追寻着孔夫子的足迹,完成了他在这里的“大道之行”。
中巴建交已有68的历史了,中国人亲切地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而巴基斯坦人则认为巴中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两国关系更是上了一个层次。自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来, 在“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发展策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中巴关系也迎来了承继历史, 开创未来的战略节点。“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承的开放合作、合作共赢精神,在中巴关系中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和先行先试项目,在中巴两国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发展,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丰富和巩固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大贡献。
时光倒流至2015年,塔雅布在那一年偶然间听到这样一句话—“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点相通。”这一句话是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演讲时说的话,这一句话给了塔雅布很大的触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太有趣了,我要去中国学习汉语与传统文化。”塔雅布说,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同时受到了哥哥的影响,他的哥哥在上海留学,给他描述了很多“中国画”,中国,是他心之所向的地方。

追随着一份共同的信念,塔雅布来到中国
初到济宁,孔孟故里,有太多的中国元素让塔雅布目不暇接,总是好奇地问很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说话很快?” 、“孔子是谁?”、“我什么时候可以和中国人聊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塔雅布认真学习,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可以用中文与他人交流的程度,这让许多老师和留学生们都十分佩服他。

塔雅布在与老师交流汉语学习
汉语的魅力在于,初期接触觉得它就是美的,继续接触觉得它是神奇的,好像是有一种魔力在吸引着汉语学习者去学习。塔雅布经常说:“汉语真的越来越有意思,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变成另外的意思,但是也能根据一个字认识很多词语。”从最开始的“你好”,到后来能和中国人交流,虽然也有很多词语不知道意思,但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并有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习汉语是塔雅布在中国的首要任务,钻研传统文化成了他在孔孟故里的另一个爱好,循着“至圣”孔夫子、“亚圣”孟子的足迹,逛遍了充满历史沧桑与厚重的孔庙、孟庙,跨越时空与国度,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洗礼。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塔雅布成为中国传统技艺吟诵的爱好者,成为这一古典技艺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让势渐微弱的千古读书声有了响彻在世界舞台上的更多机会。

塔雅布在《大道之行》吟诵节目中扮演了孔子的角色
塔雅布参与表演的吟诵节目《大道之行》被山东省教育厅选送至教育部,参加全国经典诵读大赛评选。在这个节目中他所扮演的就是孔子的角色,为了更好的理解孔子的“大道之行”的含义,他将《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熟读于心,并对照译文深入理解。在排练的过程中非常认真,他总是第一个到,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拉着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他明白。

塔雅布(右三)与留学生同学一起排练《大道之行》
在这个节目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塔雅布说:“礼之用,和为贵,不知礼,无以立也。”
其他留学生问到:“夫子,你希望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塔雅布答道:“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这一句话仿佛是中巴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是“一带一路”理念的人心深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全世界找到了共同的信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塔雅布在中国交到很多朋友
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日子,塔雅布很快就入乡随俗,用支付宝在淘宝上购物,用微信交到了很多朋友,经常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济宁的大街小巷,乘坐着高铁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他玩的很转。塔雅布不仅在中国学到了知识,而且更加的自律,在来中国之前,他是一个260斤的胖小伙,来中国之后他每天坚持在学校操场跑步,一年后体重降下来了,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了。在操场跑步期间,塔雅布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结识了很多中国学生,与他们一起讨论、吃饭、聊天,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给他的课余生活增加了很多有趣的因素,也是很珍贵的中国记忆。
今年7月份,塔雅布已经完成了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他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学习,现在他被山东财经大学录取,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巴基斯坦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这个机遇中我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之所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就是因为我想为‘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塔雅布说。(文/庄子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