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睡觉、发呆……大学生上课时的常见操作,都会被老师精准的捕捉到,这种“不良反应”将成为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因素。如何捕捉到这种细微,不是老师练就了火眼金睛,而是使用了信息化的手段,让老师的眼神变得更犀利。
当然,将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找茬”,而是把信息化的能量释放到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帮助师生更好的传授与学习知识和技能。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学院院长,谷歌中国高职教育合作项目专家组委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信息类国赛的专家组长、裁判长邵瑛院长来给学院的老师们支招,借力信息技术,搭建出颠覆传统的育人生态,从而孵化出技能英才。

邵瑛院长作报告
讲座伊始,邵瑛院长就为在场的老师们抛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与学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互联网时代,学生与学习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早与厚厚的课本、久坐听讲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say no”,随手可得且免费的学习信息、不拘泥于教室的学习环境等成为学生们喜欢的学习知识的方式。“这个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普及了,互联网+技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多元型、创新型的人才。”邵瑛院长说,倒逼着教学内容方式、环境都要进行全面的一个变革,这就是信息化存在的意义。
邵瑛院长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教育的范畴,为老师们介绍了智慧教育的特征,以及实现智慧教育的途径,还现场为老师们介绍了能够运用到教学当中的“技术利器”。智慧教育催生出新的教育生态,在邵瑛院长的讲座中“生态化育人”成为高频词汇,并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
“信息化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核心价值永远在于教学内容的精彩讲授。基于此,在一堂时长为45分钟的课程上,最多选择5~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软件的互动,并要充分考虑课堂内容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安排。”邵瑛院长说,信息化得目的是让育人过程“活”起来、“润”起来,助力职业教育得发展。(文/庄子帆 摄影 张晓雨)